設計理念: “最早中國、華夏之源”
1.形體策略
建筑布局與二里頭遺址環境的總體風貌相協調,采取水平展開的形體策略,低矮舒展的建筑體量水平延展并由周邊向中央逐級升高,形成11~24m高低錯落的建筑天際線,與二里頭遺址所在的臺地特征相呼應。環繞建筑周邊退讓出足夠的農田景觀,最大程度減弱大體量建筑對環境的壓迫感,保證遺址原生環境的完整性。
博物館所在場地曾經是伊洛河的洪水滯留區,針對場地地勢低洼所帶來的防洪問題,博物館的基準標高按照歷史最高洪水位118米標高設置。博物館周圍設置護坡,利用微地形處理的手法使建筑與周圍景觀緊密融合。地形起伏隱匿了博物館的部分體量,使遺址環境和建筑成為融合的整體,建構起遺址博物館的獨特形象。
2.空間策略
以院落和內庭作為空間組織的核心。在滿足辦公、研究、管理用房等空間采光通風需求的同時,也成為自然光的媒介并發展出一個完整的公共空間序列。博物館中央大廳的中央隆起,并在三層設置觀光環廊,光線自頂部環廊引入中央大廳,增加了空間的神秘感。以中央大廳為核心,向周邊空間滲透延展形成不同的縫隙空間,將觀眾視線和體驗引導至不同的空間節點,在環形流線上穿插設置了形態各異的院落空間,改善了封閉式流線帶來的觀展疲勞問題。圍繞中央大廳組織的空間序列,引導觀眾最終到達屋頂觀光層,將二里頭遺址和周邊的鄉村景觀盡收眼底。
3.材料策略
采取建筑、室內、景觀一體化的設計策略,紫銅幕墻與手工夯土作為兩種重要的材料線索始終貫穿其中。銅和土是與二里頭遺址緊密聯系的兩種材料:二里頭遺址發現了距今最早的青銅作坊和青銅禮器;宮城區發現的數十座大型宮殿基址都留下了夯土建造的遺跡。
博物館外墻4.5m標高以上部分以紫銅幕墻為主要材料。深色的紫銅板與夯土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強化了上部水平向體量的漂浮感,象征著“最早中國”的破土而出。通過不同高度的形體處理、具有宮殿遺址特征的主入口庭院、以及屋頂觀光平臺的三柱檐廊,形成了具有強烈暗示的二里頭文化意向。4.5m標高以下的建筑外墻以及所有的景觀擋土墻均以手工夯土墻作為主要材料。現代的夯土筑造技術呈現出古樸而細膩的墻面肌理,作為一種材料線索將觀眾從室外自然引入室內,夯土包圍的內部空間令置身其中的觀眾處處可以體驗到遺址空間的感受。